在我们祖国的南部地区,有一片山峰林立,沟壑纵横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地区。在这一片风光秀丽的土地上下交错的复杂水网背后,孕育出了一群丰富而奇特的洞穴鱼类资源。数百万年以来,它们伴随着喀斯特地貌形成所带来的环境巨变而演化繁衍至今。为了适应洞穴生活,一些生活在其中的鱼类从地表祖先演化出十分独特的洞穴特征。它们有些全身透明、眼睛退化消失、触须长长的伸向远处,看起来宛如水中精灵,神秘又可爱。
中国洞穴鱼类有160多种,中国是世界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也列为世界第一。近期,我院杜丽娜副教授团队在珠江水系先后发表了两个洞穴鱼类新种,分别命名为“安东岭鳅”和“长肋原花鳅”,为中国洞穴鱼类喜添两个新成员。
安东岭鳅是以其首次发现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安东乡命名,安东岭鳅主要生活于地下河中,雨季时随着洪水来到地表,具有对洞穴生活适应的特征,如眼睛和鳞片,须延长等。研究成果以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罗雪铭为第一作者,我室杜丽娜和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罗福广共同通讯作者,以“A new loach species of the genus Oreonectes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 China”为题,在国际期刊Zookeys, 2024, 1196,28 5-301上发表。
安东岭鳅模式标本照
长肋原花鳅是典型的洞穴鱼类,其适应洞穴生活的特征表现为:体表无鳞、无色素、眼完全消失等。除此之外,原花鳅属种类的肋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无眼原花鳅和多鳞原花鳅完全无肋骨,新种长肋原花鳅虽有肋骨,但是也明显退化。该研究成果以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周佳俊和我院硕士研究生覃智娴为共同第一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杜丽娜为通讯作者,以“A new species of the blind cave loach genus Protocobitis (Cypriniformes: Cobitidae), Protocobitis longicostatus sp. Nov. from Guangxi, China”为题在国际期刊Zoological Science, 2024, 41(2): 210-215上发表。
图A–H, 长肋原花鳅; I–K, 无眼原花鳅N–P, 前腹原花鳅. Q–U, 多鳞原花鳅
洞穴种类和地表种类相比,眼睛和体色等发生了最为明显的变化。以眼睛为例,完全洞穴生活的种类,眼睛已彻底消失或仅残存一个细小的眼点,晶状体已缺失,视网膜细胞层次已不可辨,仅个别残存。地表种类的眼睛发育正常,晶状体存在,视网膜细胞层次分明,与之相对应的是,洞穴种类中一些视蛋白基因已经丢失,并伴随着一些晶状体基因的假基因化。皮肤的白化也是洞穴鱼类最为明显的形态特征之一,完全洞穴生活的种类,身体透明,血管和内脏团都清晰可见。在黑暗的环境中,由于没有光照,色素生成的基因通路选择压力得到了放松。一些相关基因积累了的有害突变导致了色素合成途径的受阻而出现白化的表型。这也使得洞穴鱼类有望成为研究人类某些特殊疾病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原花鳅属种类肋骨发育程度的差异,对研究鱼类演化和功能发表机制也提供非常好的实验材料。
洞穴中由于食物缺乏,洞穴鱼类的种群数量较低,此外,很多种类的分布区域狭窄,有限的种类数量和狭窄的分布区域使得洞穴鱼类非常容易受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扰动而濒危。因此,对于洞穴鱼类保护相关的工作也亟需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