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影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生存的两大威胁,这种威胁通常反映在动物的行为中,例如改变灵长类动物的觅食活动。觅食活动是动物要完成的最重要行为活动之一,生境破碎化可能通过影响生境质量,如食用植物资源的多度、丰度或分布等影响物种的觅食生态。然而,物种并不总是被动地面对栖息地的变化,常通过行为、遗传和生态适应来做出反应。不同的觅食策略常被用来应对栖息地破碎化以及食物分配和供应的季节性变化。
通过分析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10个月的数据,我们评估了恩城黑叶猴觅食行为对喀斯特破碎化生境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研究发现,恩城黑叶猴觅食策略表现为高觅食种类,高食物多样性指数和较高藤本取食比例。但同样较高的食物选择性,表明栖息地范围内较少的植物物种提供了其大部分饮食来源,因此,我们强调保护不常见的植物物种和维持现有栖息地对叶猴生存的重要性。此外,恩城黑叶猴在旱季嫩叶和果实的可获得性降低时增加了成熟叶和种子的采食。总而言之,我们发现恩城黑叶猴饮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此外,我们还发现恩城黑叶猴与其它不同地理种群具有较为相似的摄食生态,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成果以题为“Feedingadaptation of François' langurs (Trachypithecusfrancoisi)to the fragmented limestone habitats in Southwest China”发表在《Ecologyand Evolution》(中科院大2区,IF =2.6),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我院姚维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周岐海教授和范鹏来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人员参与了该研究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0504,32170492)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GXNSFDA245021,2022GXNSFDA080004)的资助。
图1论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