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首页  实验室网站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我室周岐海教授/范鹏来副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文章阐述白头叶猴的保护成效,取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性突破
发布时间:2024-05-24 作者: 浏览次数:10

2024523日,我室周岐海教授、范鹏来副教授团队在《Science》期刊(影响因子56.9)发表题为“Hopefor limestone langurs’conservation”(石山叶猴保护的希望)的Letter文章。文章全面总结了全球7种石山叶猴的保护困境,报道了我国政府、科学家、社区采用整合的保护手段在20多年的时间使广西特有的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翻番的保护成效,希望全球石山叶猴的保护能够从中国成功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的案例中学习经验,展望了全球石山叶猴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方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范鹏来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周岐海教授为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MichaelJ.Lawes教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刘若爽博士参与了该研究工作。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实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在《Science》上发文的历史性突破。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境,具有悬崖峭壁丰富、土壤资源稀少、地表水严重缺乏和植物生长缓慢等特征。在我国、越南和老挝的喀斯特石山生境中生存着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leucocephalus)、卡巴叶猴(又称金头叶猴)(T.poli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黑叶猴(T.francoisi)、越南乌叶猴(T.hatinhensis)、老挝乌叶猴(T.laotum)、印支黑叶猴(T.ebenus7个物种,俗称石山叶猴。除印支灰叶猴数据缺乏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外,其它物种都被评估为极度濒危或濒危等级。白头叶猴、卡巴叶猴和德氏叶猴在不同年代还被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意味着这些珍稀的石山叶猴处于极大的灭绝风险之中。

文章回顾了石山叶猴所面临的一些相似的保护困境。例如,非法捕猎石山叶猴用于食用或传统中药;当地老百姓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放利用导致石山叶猴栖息地退化;农业扩张、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导致石山森林破碎化,影响了石山叶猴种群的扩散。文章总结了中国政府、科学家和社区基于长期的基础研究采用整合的手段对我国广西特有的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开展保护工作的经历。例如,将白头叶猴划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过严格的立法和长期的巡护彻底杜绝了白头叶猴被非法捕杀。基于系统的研究成果为白头叶猴人工种植食源植物,并在关键区域建立生态廊道供白头叶猴迁移。鼓励当地百姓种植甘蔗,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使用白头叶猴的形象作为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在央视等国内外知名媒体上宣传白头叶猴研究和保护事迹,提升白头叶猴保护的公众意识。通过20多年的努力,白头叶猴种群从1999年的600只左右逐步恢复到2023年的1400多只,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成功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的典范。

文章呼吁有石山叶猴生存的越南和老挝政府采用类似中国政府、科学家、社区在广西实施的白头叶猴研究和保护政策。建议采用被动声学监测、红外热成像等新技术提升石山叶猴的监测效能。倡导在石山叶猴的种群动态和遗传、行为和生理适应、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建立国际平台加强石山叶猴相关研究的合作和成果分享。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加对研究和保护的投入,所有石山叶猴种群的恢复可能成为现实。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室灵长类研究团队率先开展白头叶猴、黑叶猴等石山灵长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历经四代学者的努力,在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3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长期资助下,围绕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BiologicalConservation》、《ZoologicalResearch》、《BehavioralEcology and Sociobiology》、《AmericanJournal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AmericanJournal of Primat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 ofPrimat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基于白头叶猴研究与保护成果,推动建立了广西第一个野生动物研究野外科学观测站,是国内外最早、最全面、最系统开展石山灵长类研究与保护的团队。团队骨干成员长期投身社会服务,多人多次受邀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大学、中小学宣讲石山灵长类的研究进展,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6810


Copyright © 2021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0773-88888888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