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存在于肝脏及其他肝脏外组织的内质网中,主要参与生物体内各种内、外源性物质代谢,在药物代谢、其他化学物质的代谢、去毒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P450酶中的CYP2B亚家族酶参与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PSMs)的处理,对植食性动物的食性适应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在已知基因组序列信息的灵长类中探讨了CYP2B亚家族基因的进化,并将基因数与食性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在两种食性有差异的近缘物种——普通猕猴和熊猴中比较了CYP2B亚家族基因,来检测两者是否存在基因拷贝数或者序列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只有一个CYP2B亚家族基因,少数植食性物种有两个拷贝;而普通猕猴和熊猴都只有一个CYP2B亚家族基因,且每个基因有8个SNP位点,推测多个SNP可以导致更高的多样性,进而有助于处理多种PSMs;理化性质预测也提示了有的SNP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之间的根本性差异。本研究是对灵长类动物P450基因超家族成员的进化进行的探究,从P450的角度为探讨近缘物种对食性的响应提供了初步的遗传基础。
上述研究于2024年7月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中科院大类二区,IF=3.5)发表,论文题为“Evolution of the CYP2B subfamily gene in prima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iet”。广西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冯平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周岐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宁动物园王松及硕士研究生舒芳兰、阚拓、梁馨月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4.e03111
部分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