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武正军教授团队在Frontierin Veterinary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rom the Skin Ulcer Disease of CrocodileLizards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nd Probiotics as the ControlMeasure”的研究论文,通过对大桂山甘洞研究站内鳄蜥皮肤疾病的研究和预防措施分组实验,对鳄蜥疾病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本研究结合并应用了兽医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理论技术,并应用到保护动物的就地保护工作上来。
本研究在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洞站进行实验。根据对鳄蜥种群中的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提示,从甘洞站的水样本中分离得到怀疑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并通过生化实验成功证明铜绿假单胞菌是该疾病的致病菌。此后在广西师范大学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团队引入了中华石龙子作为鳄蜥的疾病替代模型,使用此前提取的菌株,在实验室中证明了菌株在石龙子的表皮上的致病力。自此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存在于鳄蜥养殖环境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鳄蜥中引起播散性的皮肤感染。
图1:提取铜绿假单胞菌与菌株在动物模型上的致病力试验
此后在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洞站对预防该类疾病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在本实验中,共设计了4组实验组,在6个月内分别使用不同种类的益生菌进行预防性试验。结果呈现:发病数在统计学上相比不使用益生菌有明显下降。同时应用分子手段对益生菌对鳄蜥皮肤菌群的直接影响效果进行评估,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也提示表皮菌群相比不使用益生菌有所改善,多种致病菌种所占比例有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提示,对于鳄蜥,使用益生菌对皮肤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可以大大降低皮肤病的发病与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
图2:益生菌手段降低鳄蜥皮肤病发病的统计结果
图3:使用分子手段协助验证益生菌在鳄蜥皮肤病中的防治作用
本研究报道了在人工繁育鳄蜥当中出现的细菌性感染,并且成功从养殖环境中分离出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使用替代动物模型再现了菌株的致病过程。为应对此类疾病,在不违反相关保护动物规范的前提下,使用多种益生菌菌株尝试抑制该疾病的发生,并获得良好成效。本研究是在鳄蜥就地保护中的突破性成果,结果将极大的促进鳄蜥人工繁育的发展,为鳄蜥甚至其他保护动物的繁育工作提供控制疾病的参考借鉴。我院硕士研究生熊羿、吴琼副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武正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项目、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