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周岐海教授团队在Ecologyand Evolution 发表白头叶猴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8月4日,生科院周岐海教授、范鹏来副教授在Ecologyand Evolution 期刊发表题为“Patternof play behavior in infant (age 1 to 12 months) white-headed langursin limestone forests, southwestChin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1-12月龄的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月龄的婴幼白头叶猴玩耍行为的差异和玩伴选择的异同。论文的第一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杨丽婷与孙涛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岐海教授和范鹏来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Ecology and Evolution 为生物学大类中科院二区期刊。
玩耍行为是未成年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重要行为,在感觉、运动、社会认知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练习和提高觅食、躲避捕食者、吸引配偶、抚育后代以及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所需的技能有关的功能。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leucocephalu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仅分布于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片不到200km2的喀斯特石山地区,种群数量约1200只,是IUCN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生活在典型的一雄多雌母系社会中,具有极强的领域性。猴群中成年雌性为群体的稳定核心,成年雄性之间竞争激烈且成功者才能获得繁殖机会。不同年龄性别的白头叶猴在觅食、理毛、子代照料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由于野外观察的限制,对白头叶猴玩耍行为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野生种群中1~12月龄个体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月龄性别个体玩耍模式和玩伴选择的异同,以期阐明不同年龄性别的婴幼白头叶猴的玩耍行为模式。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的婴幼白头叶猴表现出不同的玩耍行为模式。具体而言,婴幼白头叶猴在1月龄时出现非社会性玩耍,2月龄时出现社会性玩耍,3月龄时两种玩耍行为逐渐增加。其中,非社会性玩耍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在5月龄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而社会性玩耍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非社会性玩耍在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而社会性玩耍却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异性,与雌性幼猴相比,雄性幼猴的社会性玩耍频次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此外,雄性和雌性白头叶猴幼崽似乎更喜欢同性别个体作为玩耍伙伴,但对特定个体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本研究认为,婴幼个体玩耍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构成了成年叶猴社会交往中年龄和性别差异的基础。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0335、31870514、3217049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GXNSFDA245021)、广西科技项目(2021AC19023)、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20-A-01-05)资助。论文及补充数据可见以下网址:https://doi.org/10.1002/ece3.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