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科研成果】范鹏来副教授在Zo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白头叶猴声音通讯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2-08-29 作者: 浏览次数:10

2022年8月26日,生科院范鹏来副教授在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发表题为“Vocal repertoire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white-headed langur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Call types, acoustic structures, and related social-ecological context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利用人耳听觉、语图视觉和声学参数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期的行为学观察,解析了白头叶猴的声音信号类型、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态环境特征。论文第一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范鹏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和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岐海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涛、李家兴、杨丽婷,西澳大利亚大学Cyril C. Grueter教授,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世军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Zoological Research为生物学大类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6.975。

 

 

图1. 研究成果以“Vocal repertoire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white-headed langur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Call types, acoustic structures, and related social-ecological contexts为题在线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

声音通讯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具有调节社群关系、防御天敌、防卫食物资源和领域等功能。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以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化录音和录像同步的方式研究它们的叫声曲目特征。利用人耳听觉、语图视觉鉴别、25种声学参数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09段高质量的声音片段进行分析,一共鉴别出17种白头叶猴的叫声类型。其中,成年个体共能发出11种叫声,白头叶猴较小的社群和简单的一雄多雌母系社会系统可能是较小声音曲目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支持声音通讯的社会复杂性假说。成年雄性、成年雌性、青少年和婴幼猴分别能够发出5种、2种、3种和3种特有的叫声信号,这与不同年龄性别个体在群内的社会角色差异有关。成年个体发出的所有叫声类型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可能是对喀斯特环境低矮稀疏石山森林环境的适应。白头叶猴的这些叫声信号,尤其是长距离的叫声信号,将有助于采用被动声学技术监测其种群动态和栖息地利用,从而为该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图2. 白头叶猴的声音曲目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0335、31870514、32170492)、中科院先导项目(XDA23080000,  XDA1905000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M670453)、广西科技项目(2021AC19023)、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20-A-01-05)资助。论文及补充数据可见以下网址:https://www.zoores.ac.cn/c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2.147


Copyright © 2021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0773-88888888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